方言文化

  盐城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和泰如片。


  盐城话具有江淮方言的共同语言特征,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。盐城方言内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,大体可分为滨阜、建盐、丰台三小片。


  丰台小片分布于大丰、东台一带,和邻近的泰州、兴化方言基本一致,具有典型的江淮官话泰如片的特征,如部分古全浊声母上声、浊声母去声字今有两读,文读去声不送气,白读阴平送气等,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。


  滨阜小片则无以上现象,具有江淮方言洪巢片的典型特点,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,分部于阜宁、滨海和响水南部,射阳北部。


  建盐小片分布于亭湖、盐都、建湖,射阳南部,大丰北部,处于洪巢与泰如两片的过渡地带,特点上互有交叉,但仍以洪巢片特点为多,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。


  建国以来,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,特别是教育的普及与普通话的推广,使得盐城方言内部的新老差别益显著,一些老的字音、词语正在逐渐为新的字音、词语所代替,例如父亲的称谓,由“爷”变成了“爸爸”。

民俗文化

  在盐城、阜宁一带农村,历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,其内容包括:祈求丰收做青苗会、加苗会;延福消灾做太平会、火星会等。随着历史的变迁,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,经长期衍化,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。


  香火戏是一种与民间鬼神信仰联系紧密的地方小戏,又名三伙子、三可子等,最终形成于清同治元年(1862年)前后。其唱腔由流行于境内的《香火调》和淮阴、宝应等地的《淮蹦子》组成。同时,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结伙搭班,故香火戏中亦有许多曲调来自门弹词。

名称由来

  盐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海盐产区,“淮盐出,天下咸。”淮盐属天下之珍、一国之粹,为世人所公认。盐城本不叫盐城,西汉年代,叫盐渎。先民们在苏北这块海边滩涂上“煮海为盐”,为了把晒出的盐运出去,陆续开凿运盐河道,于是便有了“煮海兴利、穿渠通运”的海盐文化。


  到了东晋年间这里才改名为盐城,但那时候的盐城其实没有城,只不过就是一个个产盐卖盐的集散地。